(三)婚姻與習俗研究
婚姻與習俗研究是民族研究的傳統內容。
2009年度仍有不少學者關注藏族的多偶婚姻。李志農、陸雙梅的《多偶婚姻:傳統與生境下的理性選擇——以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奔子欄鎮(zhèn)奔子欄村為例》(《思想戰(zhàn)線》第4期)一文,認為云南德欽縣奔子欄村藏族至今仍保留較多的一妻多夫家庭和少量的一夫多妻家庭,說明傳統文化及其所處的資源環(huán)境與這種婚姻形式間存在著最密切的關系。這一發(fā)現為博厄斯學派創(chuàng)立的強調環(huán)境對文化有重大影響的文化相對論,以及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文化是為滿足人們的現實需要而生產的文化功能論提供了新的田野樣本。徐揚、尚會鵬的《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項文化人類學分析》(《青海民族研究》第1期)一文,應用文化人類學理論,提出假設: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藏族社會中兄弟關系比較親密,是所謂“優(yōu)勢親屬關系”,因而兄弟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由此發(fā)展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另外,藏族以超自然為中心的“文化傳統總取向”使得人們淡化血緣關系,也促使了一妻多夫婚俗的存在。
吳成立的《多元認同:“假結婚”儀式與鹽井地方社會——對西藏昌都鹽井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的人類學調查》(《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一文,介紹了西藏昌都芒康縣鹽井納西民族鄉(xiāng)加達村每年藏歷新年都要舉行的“假結婚”儀式,認為這一妙趣橫生的民俗現象折射出鹽井地方社會的多元認同。首先是和諧共存的多個民族對藏文化的認同;其次是互相寬容的多種宗教對藏傳佛教的宗教認同;最后是全球化語境中地方群眾對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這些多元的認同不僅反映了鹽井地方的文化多樣性,更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