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文法與文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10:56:00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三、梵語文法與文學研究

羅鴻博士發(fā)表在德國漢堡大學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Buddhist Texts(Edited by Dorji Wangchuk. Indian and Tibetan Studies 5. Hamburg: Department of Indian and Tibetan Studies, Universit?t Hamburg, 2016)論文集上的 The Kāraka Section of Rāmacandra’s Prakriyākaumudī: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anskrit Original and the Tibetan and Mongolian Translations一文,是對古印度羅摩月 (Rāmacandra)《依緣月光疏》(Prakriyākaumudī)的對勘與研究。創(chuàng)作于 14世紀下半葉羅摩月的《依緣月光疏》是第一部按主題系統(tǒng)重組梵文語法經(jīng)典名著《八章書》(A??hādhyāyī)的作品。藏譯《依緣月光疏》(德格版《丹珠爾》4420號,北京版《丹珠爾》5914號)由塔巴譯師阿旺彭措倫珠(’Dar ba lo tsā ba Ngag dbang phun tshogs lhun grub, 1634—?)和來自西印度的郭庫喇那塔彌喜饒(Gokulanāthami?ra)、巴拉跋陀羅(Balabhadra)于 1658—1660年間完成。這個翻譯計劃得到了五世達賴喇嘛的資助,翻譯地點是哲蚌寺?!兑谰壴鹿馐琛返?/span>蒙譯(蒙古文《丹珠爾》4975—4976號)是在藏譯的基礎上完成的,譯者是洛桑慈成(Blo bzang tshul khrims, 1694—?)。在收入《丹珠爾》的所有語法著作中,《依緣月光疏》是卷帙最為浩繁的一部,共有 425葉。研究《依緣月光疏》對于研究梵文文法,尤其是波你尼語法體系在西藏和蒙古的流傳有重要的意義。該文從《依緣月光疏》中選取《囀聲章》為例,依照《依緣月光疏》梵文精校本(Muralīdhara Misra 1977)并參考克里悉納(K???a,16世紀)所著《顯義疏》(Prakā?a),對藏譯和蒙譯作了對勘研究。《囀聲章》講述實詞八種變格的定義和語法功能,是梵文研習的重點和難點之一。該論文在全文對勘的基礎上列舉分析了藏譯中缺失的經(jīng)文、錯置的經(jīng)文、不完整的翻譯和值得商榷的翻譯,并指出將來研究和整理該文獻的具體任務。論者認為《依緣月光疏》藏譯是一部未經(jīng)精審校閱的譯稿,將來的對勘研究不僅應該著眼于該文本的整理和保存,同時還可以嘗試以該文本為基礎,對《依緣月光疏》的藏譯進行修訂或重譯。

本年度在梵文文學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深圳大學黃蓉在《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 7期)上發(fā)表的《文學本位回歸原典——以〈梵語文學史〉為例看比較文學教材的編寫》,對我國著名的梵文學家金克木先生所著的《梵語文學史》作了高度評價,認為《梵語文學史》是中國梵語文學研究的奠基之作,它不僅有史料價值,而且還具有不可低估的開創(chuàng)意義,是中國印度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迄今并未有其他相關著作可以匹敵。論者還特別強調該書無論是資料的豐富性、原典翻譯的準確性,還是論述的嚴密性、觀點的新穎性,都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它就像是海上的燈塔,直至今日依然指引著年輕一輩航行前進。因此,重新評價《梵語文學史》,探索金克木先生印度文學研究路徑,學習注重文學本位,注重原典,不作空論和主觀臆測的經(jīng)驗,對當前建構中國特色的外國文學史和比較文學教材,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梵語詩學是世界古代三大文藝理論體系之一,它有許多獨特的詩學概念與范疇,由此產(chǎn)生許多既富有普遍意義,又具有獨特東方文化魅力的詩學命題。尹錫南的《梵語詩學的幾個重要命題》(《南亞研究季刊》第 4期),選擇梵語詩學的音與義、梵文文學作品的功能、梵語詩學的風格、詩歌成因的基礎等四個重要的詩學命題進行剖析。這些詩學命題包括對文學本質或功能的認識、對詩歌靈魂的認識、對審美情感機制的剖析以及對文學作品或詩歌成因的探析。此外,該文還借助比較詩學研究方法,探究印度古典詩學命題的普遍價值和現(xiàn)代意義。他在《文藝理論研究》(第 4期)上發(fā)表的另一篇文章《梵語詩學的幾個重要范疇》則對梵語詩學的獨特范疇進行了論述。梵語詩學包含有很多世界古代文論的獨特范疇,如味、韻、曲語、詩魂、魅力和詩德等。這些極具印度文化特色的東方文論范疇,具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和非常豐富的內涵,有的具有當代比較詩學研究價值。該文以歡喜(ananda)、詞功能(?abdavyāpāra)、詩魂(vidyādhara)、詩德(gu?a)、詩?。╠o?a)等七個重要范疇為例,對印度古代文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性進行了揭示。

近年來,國外的印度學研究深入發(fā)展,在梵語史詩、古典文學等傳統(tǒng)研究穩(wěn)步推進的同時,研究的觸角也伸向了宗教史、文化史、物質史、科技史等各類文獻的交叉領域。張遠發(fā)表在《外國文學動態(tài)研究》(第 2期)上的《梵語文學研究現(xiàn)狀及前景展望》,簡要地介紹了傳統(tǒng)的梵語文學研究和梵語文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研究等現(xiàn)狀,同時擇要評述了國內外近年來出版的相關專著和研究成果,并對梵文文學研究的前景也作了討論,指出梵語文學是一個門類豐富、可以容納無數(shù)其他領域的學科。因此如果能夠兼顧時代特征給予全新解讀,并從文學的審美特征出發(fā)進行研究,或許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