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藏傳佛教中國化研究》課題組赴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等地開展實地調研?!菊{研路上】欄目將陸續(xù)編發(fā)調研組途中見聞和調研成果,敬請關注。
作者陳立健,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承德地區(qū)舊稱熱河,清朝在此修建了結構完備、規(guī)模宏大的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每年酷夏,朝廷大隊人馬經古北口前往熱河,皇帝與留守北京的大臣之間文件頻傳,熱河成為第二政治中心。這里也是清王朝接見蒙藏地區(qū)上層政教人士的重要場所。
瑞典考古探險家斯文·赫定于20世紀30年代在承德旅行,他認為,“價值連城、壯麗無比的眾多建筑使承德煥然一新……在遠離內地的邊塞前哨建有這樣的城市,本身就有著重要的政治作用?!?994年,承德市避暑山莊及外八廟一同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清朝時期,避暑山莊內建有四座佛寺,山莊外建有十二座寺廟。其中,山莊向北的山丘地帶有八座,自西向東依次是:羅漢堂、廣安寺(又稱戒臺)、殊像寺、普陀宗乘廟(又稱小布達拉宮)、須彌福壽廟(又稱新宮)、普寧寺(又稱大佛寺)、普佑寺、廣緣寺。山莊的東面,與山莊隔橋相望,有四座寺廟,自北而南分別是:安遠廟(又稱伊犁廟)、普樂寺(又稱圓亭子)、溥善寺(又稱后寺)、溥仁寺(又稱前寺)。
十二座寺廟中,普佑寺是普寧寺的附屬廟,普樂寺、廣安寺(又稱戒臺)和羅漢堂三座寺廟平常不駐僧人,直屬于內務府綠營守護,另外八座寺廟為僧人常駐寺,隸屬于專管蒙藏等民族事務的理藩院管理,因處在避暑山莊之外,俗稱外八廟。
殊像寺位于普陀宗乘廟西面一公里處。乾隆皇帝的母親曾到五臺山的殊像寺拜佛,十分欣賞殿內的文殊菩薩像,回京后令乾隆在北京修建寶像寺、在承德修建殊像寺,兩寺被視為清皇室家廟。乾隆皇帝特命三世章嘉活佛以滿文的語調制定了該寺誦經調式。據記載,乾隆朝曾下令制滿文大藏經,但未有實物佐證,直到在殊像寺發(fā)現(xiàn)了滿文大藏經藏品,這一記載才得以確證。
安遠廟又稱伊犁廟,乾隆在平定準噶爾部之后,安置杜爾博特部一部分遷移到承德定居,為照顧對方的宗教信仰,仿照新疆伊犁的固而扎廟興建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
普樂寺是供來避暑山莊朝拜清朝皇帝的哈薩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新疆地區(qū)少數民族上層人士瞻禮、居住的場所,反映了清朝多元融合的民族政策。
普寧寺是外八廟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筑。清政府平定衛(wèi)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達瓦齊的叛亂后,在避暑山莊為衛(wèi)拉特四部上層貴族封官授爵,并仿照西藏歷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修建了普寧寺。
須彌福壽廟是乾隆皇帝為接待六世班禪大師到熱河朝覲,仿照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而建。1779年,六世班禪大師一行進京為乾隆皇帝祝賀七十壽辰,六世班禪大師率領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堪布喇嘛及隨行人員于1780年7月抵達承德。因六世班禪在須彌福壽廟居住過,該寺又被稱為“班禪行宮”。須彌福壽廟依山而建,融合了藏漢佛教寺廟的特點,是藏漢建筑藝術交流的典范。
普陀宗乘廟是外八廟中規(guī)模最大最壯觀的建筑,為共計約六十余處的建筑群,為乾隆皇帝慶祝自己的六十歲壽辰和他母親的八十大壽而建,外觀仿照布達拉宮。斯文·赫定第一次到承德見到普陀宗乘之廟時感嘆道:“雄偉,而且富有魅力……其線條所顯示的力感,建筑物所體現(xiàn)出來的磅礴氣勢和迥異的情趣……在中國文化鼎盛時期最為崇高的紀念物前,唯有肅然屹立?!彼J為這是中國文化鼎盛時期,宗教建筑的經典代表作。
承德外八廟建筑群融合了漢、蒙、藏、滿各民族的建筑藝術所長,將宗教主題與園林格局相協(xié)調,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反映了我國各民族之間文化交流的盛況,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象征。外八廟的興建歷經前后半個多世紀,反映了清王朝對民族宗教及對邊疆地區(qū)多元文化發(fā)展之路的探索和實踐,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和發(fā)展生動的歷史見證,其豐富而厚重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值得深入探討。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