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文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22 16:27:39 | 來源: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 作者: | 責任編輯:

三、梵文文學研究

梵文文學方面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博士后薩其仁貴發(fā)表的《藏蒙〈云使〉譯本比較研究》(《中國藏學》第1期),是國內學者首次對蒙古文版的《云使》作的比較詳細的介紹,文章在《云使》蒙古譯本、藏譯本和梵本之間仔細對照的基礎上,梳理分析了從藏文轉譯《云使》蒙古譯本的整體面貌以及文本翻譯方面的不足。西藏佛學院研究員扎平在《中國藏學》藏文版第3期中所發(fā)表的《阿阇梨伐致訶利及其梵文論著考述》(???????????????????????????????????????????????????????????????????????),通過文獻收集和分析,大致還原了印度古代詩人伐致訶利輪廓,并對其生平作了考證,同時梳理了阿阇梨與梵文經典《大注疏》(Mahabhaya)的關系,進而探討了其梵文論著,最后介紹了當代學者對伐致訶利Nītiataka(????????????)的翻譯等。中西書局繼2017年出版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寶生教授翻譯的《十王子傳》(daakumracarita)和《六季雜詠》(tusahra)后,本年度又出版了黃寶生翻譯的兩本梵文文學經典即《指環(huán)印》(mudrrksa)和《羅摩后傳》(uttararmacarita),《指環(huán)印》是毗舍佉達多(Vikhadatta)著的印度古典戲劇,作于7—8世紀,是古印度宮廷政治斗爭為內容的戲劇作品,反映了孔雀王朝時期貴族爭權奪利、互相傾軋的情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薄婆菩提(Bhavabhūti)約生活于7—8世紀,出生于婆羅門世家,曲女城國王耶娑沃爾曼的宮廷詩人,是古典梵語戲劇史上的地位經詞語迦梨陀娑。他著有三部戲劇:《大雄傳》《茉莉和青春》和《羅摩后傳》。其中《大雄傳》和《羅摩后傳》取材于史詩《羅摩衍那》,但薄婆菩提根據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戲劇藝術的需求,對史詩作了一些創(chuàng)造性改動。《羅摩后傳》是七幕劇,取材于《羅摩衍那》第七篇,描寫羅摩休妻的故事。此劇是薄婆菩提在藝術上最成熟的作品。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