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剛:讓互聯網成為“鑄牢”的最大增量

發(fā)布時間:2024-12-29 19:50:29 | 來源:國家民委 | 作者: | 責任編輯:

當前,我國網民規(guī)模近11億人,形成了全球最為龐大、生機勃勃的數字社會。網絡空間作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空間,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陣地。要不斷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網絡空間,持續(xù)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行動,打造網上交流共享平臺,為建設網絡強國、推動民族復興凝聚力量。

▲“鄉(xiāng)村主播”沈芝琴在“村超”現場直播球賽。 來源:貴州省榕江縣人社局

堅持黨的領導,引領航向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始終在我國互聯網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著規(guī)劃者、領航者、決策者的關鍵作用。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堅持黨管互聯網,加強黨中央對網信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網信事業(y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要加強政治引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加強網上正面宣傳引導,防范網絡意識形態(tài)風險,提高網絡綜合治理效能,形成良好網絡生態(tài),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統籌網絡空間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整體布局,建設涵蓋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輿論引導、輿情應對的制度體系,把堅持依法治網落到實處,讓網絡空間維護民族團結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重視干部隊伍建設,加強網信戰(zhàn)線民族工作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業(yè)務能力和綜合素質。

增強主體意識,凝聚共識

網民是網絡空間的主體。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要增強網民的主體意識,從信息接收者轉變?yōu)榫W絡空間建設者,自覺維護民族團結,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濃厚氛圍。

要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增進各族群眾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的意識。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廣泛開展民族團結主題教育、文化交流活動,使各族群眾在親身參與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理解。注重加強青少年教育,促進學校、社會與網絡資源聯動,引導青少年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在網絡空間成長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青春力量。發(fā)揮網民的創(chuàng)造力與主動性,鼓勵網民創(chuàng)作和分享民族團結主題的短視頻等,組織開展線上交流活動,讓網絡空間成為凝聚共識的互動平臺。

激活數字動能,成果共享

在數字經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網絡空間為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激活數字動能,不僅是科技賦能經濟發(fā)展的表現,也是推動民族地區(qū)加快發(fā)展、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徑,有助于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推動民族地區(qū)在融入新發(fā)展格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中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2024年柳州魚峰歌圩中秋歌會直播盛況?!碓矗毫菔形麄鞑?/p>

“互聯網+”為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注入活力。當前,新電商行業(yè)展現出蓬勃的發(fā)展勢能,不斷釋放數字經濟的韌性和活力。民族地區(qū)通過電商平臺展銷特色產品,借助直播帶貨、短視頻推廣等方式,把地域特色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推動特色產品走向全國甚至全球市場。

數字經濟為民族地區(qū)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機會。數字經濟具有高創(chuàng)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yè)的有力支點。數字經濟鏈條的建立,帶動民族地區(qū)各族群眾就近就地就業(yè),從事電商運營、物流服務等工作,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基礎設施建設縮小“數字鴻溝”。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布局,統籌推進網絡基礎設施、算力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等建設,大力推進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化發(fā)展和規(guī)模化部署,民族地區(qū)網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為經濟高質量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各族群眾在共享數字紅利的同時,也在網絡空間中找到新的發(fā)展機會。數字經濟賦能成果共享,促進了民族團結與經濟發(fā)展雙贏。

優(yōu)化網絡生態(tài),建設共有精神家園

網絡空間是信息傳播的平臺,也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場所。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良好的網絡生態(tài),有助于各族群眾在互聯網中獲得文化歸屬感,增強文化認同。

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豐富網上精神文化生活,讓網絡空間更加清朗。提升網絡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國家重大文化設施和國有文化資源數字化網絡化,提高網絡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普惠性和便捷性。廣泛凝聚新聞網站、短視頻平臺等傳播合力,通過專題活動、互動欄目、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宣傳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弘揚黨帶領各族人民在團結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鼓勵和支持網民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以文、圖、聲、光、電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作生產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產品,豐富優(yōu)質網絡文化產品供給,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使中華文化在網絡空間中不斷傳承和弘揚,使各族群眾在網絡空間中密切情感聯系。

織密安全防線,提升治理水平

當前,互聯網等信息網絡的普及性、互聯性、復雜性以及經濟社會對信息網絡的依賴性不斷增強,給國家網絡安全帶來新的風險和挑戰(zhàn),網絡安全形勢日趨復雜嚴峻。網絡空間不僅是交流互動的場所,也是意識形態(tài)的前沿陣地,要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織密網絡安全防線,以安全保發(fā)展、以發(fā)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

要堅持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公民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加強網絡內容監(jiān)管,完善體制機制,快速識別和處理不良信息,尤其是對宣揚暴力恐怖、宗教極端、民族分裂等內容的違法信息堅決打擊,有效凈化網絡環(huán)境,建好維護民族團結的“網絡防火墻”。開展網絡安全宣傳活動,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網絡安全理念、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推廣網絡安全技能,有力提升全社會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推進智能技術與網絡輿情治理有機融合,大力提升網絡輿情治理智能化水平。

(來源:國家民委微信公眾號,作者劉仕剛系安徽大學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研究員)

版權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權利。 京ICP備06045333號-1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580號